首页> 详情

文房之宝笔筒帽筒水盂

2016-05-16 05:52:33 | 浏览:14674次
分享到: 

 

文房之宝笔筒帽筒水盂



笔筒是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据文献记载,它的材质很多,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传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制作的。笔筒的制作除了材质的不同,绘画技法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约出现在明朝中晚期。

笔筒材质多样,有瓷、木、竹、漆、玉、牙、紫砂等。瓷制笔筒始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但传世品中极难一见,由于瓷器的鉴定和断代较为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远非几句话就能说清,所以,对明清瓷笔筒只能略加论述。天启、崇祯时的瓷笔筒生产量较大,以青花为主,纹饰有植物、动物、人物等。基本形制为直口,平底,腰微束。
 


 

清顺治时期的瓷笔筒传世品略少,到了清康熙年间,瓷笔筒的生产达到鼎盛时期,品种极为丰富,有青花、五彩、斗彩、釉里三彩及各种颜色釉。其典型特征是胎釉结合紧密,胎质细腻。到了清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则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晚清、民国时期瓷笔筒较盛行。瓷笔筒一般都是高温烧制,温度掌控要非常精准,烧制完成后就是一个精美的陶瓷笔筒。

也有少量的玉笔筒和象牙笔筒,这些笔筒大多通景,以深雕、镂空和阴刻技法琢制山水人物等纹样,人物与景色相配,纹饰精致,层次丰富,布局繁密,立体感强。木笔筒的主要材质有黄花梨、紫檀、鸡翅木、瘿木、榉木等。对于鉴别木笔筒除了要懂材质外,还应熟悉雕工刀法。象牙笔筒和玉质笔筒较为少见,其价值也很高。
 


 

帽筒,俗称“官帽筒”,用于置放帽子及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放花翎顶戴之用。创制于嘉庆年间,在同治、光绪年间流行并得到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由于它同时具有实用和陈设性,后来被民间广泛使用。后来,随着清朝的没落,光绪后期到民国初期,帽筒逐步演变为普通人家的陈设器。清代帽筒品种繁多,画面精美,色彩浓郁强烈,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水盂,又称水丞、砚滴,在古代则直呼为“水注”,是古代读书人用于砚池的贮水小罐,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给砚池添水,最早出现在秦汉。它的形制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以随形、象形居多,另一些则是圆形的,或扁圆或立圆。从材质来说,它的用料非常丰富,有陶土、瓷品、铜质、玉石、水晶、绿松、玛瑙、玻璃、漆器、竹木、景泰蓝等很多品种。其图案更是五彩缤纷,宝蓝、翠绿、乌金、莲青、鹅黄、人物、山水、花鸟、虫草,应有尽有。

“水盂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品。古往今来的文人,历来重视和喜欢文房用具水盂。此物因小巧而雅致,最能体现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故在文玩类的工艺品中,属于品位较高的藏品。并在收藏圈里称作文玩。不但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其投资价值在文房收藏中亦属上品。”黄晓辉介绍说,水盂除实用意义外,更多的是带有观赏陈设。它供置于书斋的案几之上,与砚台相伴,与文人相对。因此,它必须符合主人的情趣,方可入选,包括其材质、工艺、造型、纹饰、画意等等,否则就难以侧身其间了。

70后收藏家黄晓辉撰写的《观瓷读史》中了解到,从养生之道来说,水盂还可息心养性,“一洗人间氛垢矣,清心乐志”。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水盂可助文思,“几案之珍,得以赏心而悦目”。再往深层究,也有一些是被用来做精神寄托的,有称其为丞兄或丞友的。古人云:“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因此,水盂等文玩不仅成了文人雅士追求悠闲优雅生活的表征,更是一个包罗万象,内涵丰富的收藏天地,置之文案赏心悦目,伴之笔砚彰显文化张力。同时也是众多藏品中长盛不衰的一大亮点。

上一篇: 清代到民国嫁闺女 陶瓷陪什么?

下一篇: 日用陶瓷设计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