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钧瓷的工艺成就和艺术价值(章星)

2014-06-13 10:00:54 | 浏览:12923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编者按

本次拍卖会在拍卖图录编辑中,特别邀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章星教授撰写了文章,介绍钧瓷的工艺特点和艺术价值。 下面就为大家推荐章星教授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钧瓷的工艺成就和艺术价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章星

中原大地是陶瓷的故乡,有诸多名瓷和名窑。在中国制瓷艺术最高峰的宋代先后出现五大名窑,其中官、汝、钧窑均在河南。

河南禹州是钧瓷的中心产地。当地具备丰富的制瓷和燃料资源。据《禹州志》记载:“州西六十里,乱山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瓷。”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多次以禹州为中心区域进行广泛的考古调查。先后发现瓷窑址上百处,其中对黄道窑、钧台窑、东沟窑、野猪沟窑等窑址进行发掘,获得丰富的钧瓷资料。这些资料充分的证明了,在钧瓷烧制极盛的宋金元时期,钧瓷的工艺从禹州传播至周边窑区,从而形成钧窑体系。

历史上的钧瓷品种繁多,造型端庄而严谨。其精良的釉料配方,结合倒烟式馒头窑,以及窑工高超烧制技艺,创烧出赋予变幻的系列色釉。在北宋时期钧瓷成为宫廷指定御用器物。钧瓷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工艺方面和艺术方面。

窑变万彩成就皇家气象

钧瓷以釉色而闻名天下。在北宋时期就已经能够烧制出成熟的蓝钧和红钧以及蓝红相间的紫彩。青色系有:天青、豆青、月白、天蓝等;红系有:海棠红、玫瑰红、鸡血红、茄皮紫等。紫色釉是蓝红两釉相互熔合。钧瓷釉质亮光莹润,自然流淌,天青釉色轻盈而悠远,月白浑厚而纯粹,其蓝红相晕宛如朝霞,红似海棠等颜色。釉色以青中透紫,丝丝点点的釉质肌理,呈现复杂的含蓄而神秘的质地。钧釉莹润而浑厚的质地施于刚硬刚劲的胎骨造型之上,犹如披挂柔情凝脂,在文人的清雅品味之中增添高贵和文雅内涵。钧瓷釉在陶瓷釉彩装饰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中国陶瓷高温厚釉的审美意趣。这种丰富窑变形成釉质和釉色直接影响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窑、广州石湾窑和宜兴窑的釉彩,而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景钧、广均和宜均窑变釉色。正是因为这些,釉色的美学价值才真正形成为钧瓷艺术美的灵魂。

传统练泥工艺

钧瓷手拉坯成型

钧瓷造型,其经典形态源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造型。随着技艺和审美的演变,使其诡谲而肃穆的形态神秘性渐渐转为文秀而内敛的性质,创造出戟尊、敞口尊等皇家用陈设礼器;具有实用性的各类花盆,如葵花式、莲花式、六角和四方等;还有碗类、炉、文具洗等器具。其造型端庄而稳定、器型外形线的曲直变化具有内在的张力,高足与敞口特点彰显高贵的皇家风范;同时还追求的是形态严谨而规范,合符礼制和审美尺度与比例,规范而不失呆板,而具有文人之清雅感。造型构造在整体观念掌控下,又添加局部配件予以装饰,形成完整而丰富的形态。钧瓷器型既完全符合泥土的特性,又有手工造型的特征。器物在柔润而舒展的可塑性瓷土中被塑造出宋人内心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性格,更体现文人的本性和本心。 

繁复工艺造就千年经典

钧瓷,除了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复杂而成熟的工艺。

钧瓷器成型工艺一直是采用手拉坯技艺或模制工艺;手拉坯的创作者对于形态把握,从形的比例和体量因素入手,更重要的是要融入对器物形态的精神气质,从而进行创造。使观者从曲直变化的外形线和浑然天成的现态中,领略器型形态美的艺术特性。手拉胚工艺体现出形态的变化和器型体量的均衡关系。用模具成型对于规范形制和细致雕琢,是对拉坯无法完成的非圆的异形的成型方式,模具成型工艺对统一尺度有着重要的作用。两者工艺方式在宋钧瓷中出现经典造型范式。

钧瓷拥有较为完整的制瓷原料配制方式和烧制工艺体系。原料以北方高铝特性材料制坯,含有一定铁鈦等杂志,呈现烧制后土灰色胎。而釉料主要特点高硅低铝,有一定量磷。钧瓷采取素烧后多次施釉的方式,釉烧温度在1280~1300℃范围。钧瓷釉属于两液相分相特点。《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协会主编,文物出版社,2006年)一书对于钧瓷釉的呈色与窑变肌理效果进行详细解读:“钧瓷釉和一般陶瓷釉不一样,它是一种典型的二液相分相釉,即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圆球小颗粒。分散相是富含二氧化硅的液滴状玻璃,连续相则为富含磷的玻璃。分散相的粒度比可见光的波长要小得多,因此按瑞利定律散射短波光,使釉呈现美丽的蓝色乳光”(《中国陶瓷史》,第261页)。而“红色釉是还原铜的呈色作用,同时还有二氧化锡的含量,紫色釉是红釉和蓝釉熔合而成,而钧瓷釉上紫斑是在青蓝釉上有意涂抹上的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中国陶瓷史》,第262页)添加的铜元素的量多少会使烧制中会形成深浅不一的色彩效果。在单色蓝钧釉中所加入铜元素,使得色转向红色釉,创烧出斑斓的青紫系列色调。“或在较厚的红釉层上面施以薄层的蓝色乳光釉,烧制高温,相互反应,表面流淌,无上层釉处依然呈现红色,两者反应处呈现红紫色乳光,流淌出则呈现红紫蓝白等兔丝浓密连城一片,……”(《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科学出版社,第430页)。这些使得在北宋时期陶瓷在色釉和烧制工艺方面有了大的提高和突破。

修坯

泥坯阴干

钧釉是厚釉系,往往采用在素烧好的坯体上进行施釉的方法,在施釉工艺不适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开裂或脱落,“蚯蚓走泥纹是钧瓷的钧釉的特征之一。这种纹的形成原因是由于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流入空隙填补裂罅所形成”(《中国陶瓷史》,第262页)。传统中以用柴与煤为主体燃料,运用倒烟结构窑炉,在还原气氛下的完成钧瓷烧制。釉色的成因与烧制的温度和气氛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其复杂成分有别于单色透明釉的烧制方式,形成烧制中的不可控的因素,使得釉色的变化控制在烧制气氛与烧制的温度极其小的变化范围内。而宋代钧瓷首先在烧制工艺中处突破解决这个问题。这是还原气氛烧制上的一次飞跃;其中在钧台发现的双窑室,在窑的结构和形状更加符合烧成中温度和气氛生成,加强了烧制的还原效果。钧瓷窑工们在长期对自然原材料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继续不断完善成型工艺和烧制工艺。在不可全控的烧制技艺方面,在复杂而多变的的烧制过程中去寻求稳定的艺术效果,正是这种不可控的特性使得钧瓷人有着如痴如醉的追寻。

上釉

仿宋代双火膛结构柴烧钧瓷窑炉

开窑

钧瓷有着浓郁的色彩和沉稳的特性,与中原的历史文化是一脉相承,钧瓷已经成为中原文化内敛而稳重的深刻精神和外在展现。其无限的审美意蕴也是中华文明厚重而博大的表征。

钧瓷延续发展至今天,在工艺和技艺方面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在未来我们更要超越工艺和技艺,体现出艺术形式和审美的文化内涵。在钧瓷中融入新的观念和审美意识,创造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趣的艺术精品。这是构筑钧瓷艺术和钧瓷文化的核心。

上一篇: 未来三年古陶瓷市场持续看好,宋瓷有望再涨十年

下一篇: 钧瓷的工艺成就和艺术价值(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