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陶瓷艺术审美随笔

2007-07-19 16:17:33 | 浏览:12896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艺为识者赏。欣赏艺术品是读者面对他人的作品进行再创作思维的过程。面对一件优秀的作品,有人会怦然心动,为之一振;有人则视而不见。这就是看懂了和没有看懂的问题。宋代书家米芾,有一天在船上见到别人手上王羲之的《王略贴》,立即以重金相购,未允。竟以投河自尽相要挟。南宋赵孟坚携带《兰亭卷》不慎落水,则高举书卷,大呼“吾性命可弃,此不可弃!”文人何以如此失魂落魄,如醉如痴,甚至舍生取“艺”呢?为的是一个字--“美”也! 

陶瓷艺术和绘画艺术一样,除了意境美、气势美、结构美、笔墨美、色彩美之外,多了一样工艺美、材质美、造型美。陶瓷是火的艺术,经过煅烧之后,(比方说)齐白石、李白石、张白石的陶瓷,材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外行可能选购了李白石、张白石的作品,唯独留下了齐白石的作品。为什么呢?这就是审美中的问题。因为篇幅有限,今天只对陶瓷艺术谈点一孔之见,而有关陶瓷工艺的材质从略。

商品有真伪、优劣之分,艺术品和艺术家也有真伪、优劣之分。往往伪艺术家比艺术家还要光彩夺目;因为艺术家潜心钻研艺术,而伪艺术家熟悉钻营的门道,编织各种光环来迷惑外行。每每奏效。此道古亦有之。清朝《大瓢偶笔》云:“蔡君谟在治平时不值一钱,而王才叔不知何许人,绝无一字流转,在当时竟有千金之值。”(蔡君谟又名蔡襄为宋代大书法家)。鉴赏艺术不可全凭作者的头衔去衡量,要以艺术的尺子去衡量。

齐白石先生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为欺世也。”刘国辉先生则说:如果只能“不似”而不能“似”的,那就是“骗子”。画之妙处,在似与不似之间。

艺术贵在创造,临摹和拷贝不能算作艺术,剽窃和拼凑他人作品的货色只能列入另类档次。

瓷艺多尚雅健清逸,秀洁妍丽。那些剑拔弩张,粗重豪霸之格缺乏瓷味。而在瓷器上如江湖买艺人张牙舞爪地表演,只能博得外行的喝采。

哲学求真,道德和宗教求善,艺术呼唤的美与哲学和宗教相互依存。艺术从宗教得到灌溉,艺术从哲学中获得深邃的智慧和人生的启示。

西方哲学用严整的数学体系来统一对宇宙的认识,认为形象世界与数理世界是有机的关联。希腊哲学家称美就是数。数即是宇宙的中心结构。音乐中的节奏、韵律是数的和弦,人体的比例、结构也是数的匀称和平衡。借鉴西方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地把握自然对象的比例、结构、造型和色彩,有利于拓展陶瓷艺术发展的新领域。

东方哲学以儒、道、禅为主体,儒学讲中庸、柔、和。艺术上讲究精谨、儒雅、文秀和潇洒。道家讲清、静、淡的境界。

陶瓷艺术的创作也和其它艺术一样,作者的学问、修养、素质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应通过作品表露自己的真情,庄子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中国美学认为,真正的美不在于形象,而在于形象之外的境界,形象与境界,前者为实,后者为虚,前者为有,后者则似有似无,正是这似有似无之中,包含着幽微难言的无穷意蕴,这境界,这意蕴没有相当真诚的情感和相当的艺术修养是难以创造出来的。而没有相当的真诚的情感和相当的艺术修养也是难以读懂并与之产生共鸣的。无怪呼,有位书家见怀素草书,则触发“临江不羡飞帆势,下笔如闻骤雨声”之感慨。倪云林题郑思肖兰草句。(宋亡后,其画兰多露根):“秋风南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正是:画到神魂飘没处,更无真象有真情。艺术追求真、善、美。真与善是美的内核。

“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之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慨”。(东庄论画)。齐白石先生晚年有联:“有世上画名,莫若忠臣孝子;无人间恶相,何惧马面牛头。”讲的是从艺者首先是做人。据说宋代秦桧、明代严嵩,权高位尊,书文并佳,但却无一字传世。这是何故?皆因佞人书迹,大节已亏,一文不值也。

文征明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郭若虚说:“人品既高,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高,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而又神,斯能精绝。”黄宾虹先生八十六岁时说自己是画,仅仅是“成就可期”;李可染先生有一方印章为“白发学童”;爱因斯坦说自己的成就只不过是在知识的大海边捡了一个贝壳而已;古希腊学家苏格拉底说:自己之所以比别人聪明,是因为知道自己无知。大凡大学问家都真谦虚。这就是人品、人格魅力之所在。可陶瓷界却有少数人很傲气,目空一切。口吐狂言,雄霸天下。遗憾的是,面对浅薄和狂妄,往往就有人吃这一招。

景德镇瓷质有假玉器之称,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玉文化,景瓷可谓玉文化的延伸。古人云:“惜墨如金”,瓷上画尤其应简练。白石先生作虾,其水不着丝毫笔墨,然而尽得满纸风流,此所谓:意到笔不到也。通常购瓷者认为,瓷上画得愈满愈好,这样费工费时,买过来划算。孰不知空灵为超逸灵动,是艺术审美中的高格调。

陶瓷艺术审美是一门大学问,为帮助热爱陶艺者选购。寥寥数段文字,可能于事无补。然而从艺数十载,有些心得,信笔写来,权当与诸君闲聊。

上一篇: 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之比较观

下一篇: 现代陶艺的审美意蕴